塊根植物好養嗎?這是很多想入手塊根植物植友們的第一個問題。
塊根植物由於獨特的外型而廣受歡迎,然而大眾往往聽到塊根植物就會直接聯想到「潮流」、「好貴」等詞語,使得即便對這類植物有興趣,也會望而卻步。
其實近幾年由於許多愛好塊根植物的專家們引進大量植株,或是在地種植的技術提高,塊根植物的價格變得親民許多,已經變得十分好入手。
但由於塊根植物的產地通常會在馬達加斯加、南非、墨西哥以及南美洲等熱帶地區,種植環境與台灣大不相同,要如何使這類的植物也能適應台灣環境,健康長大,這就是種植的樂趣之一。
塊根植物是什麼
在植物分類(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)中並不存塊根這分類,而其英文Caudex這字源於拉丁文,指草本植物的「莖」或木本植物的「樹幹」,現在多用來統稱有巨大塊莖、塊根或肥厚樹幹的植物。全球大約有350 多個品種,它們為了適應氣候和環境,演化出具有奇特形狀的模樣。
在台灣植物市場常見的塊根植物中,包括大戟科(Euphorbiaceae)、薯蕷科(Dioscoreaceae)、橄欖科(Burseraceae)、夾竹桃科(Apocynoideae)、石蒜科(Amaryllidaceae)等等。
以下介紹新手推坑款
大戟科:九頭龍
薯蕷科:女生最愛的南非龜甲龍跟墨西哥龜甲龍。
夾竹桃科:各類棒槌樹
石蒜科:布風、彈簧草
塊根植物好養嗎
塊根植物原產的生長環境通常比台灣少雨、乾燥(當然不同植物還是有不同的脾氣,這邊談的是通則喔!),然而很多植友把植物帶回家後太過於關注植物生長,就會不小心澆太多水,在沒有注意到介質是否足夠透氣,進而影響根系的生長。
另外,還有一個造成植物生長異常的常見原因,就是「光照不足」,塊根植物的日照需求因種類和原產地環境而有所不同,但總體來說,大多數塊根植物喜歡充足的陽光,以促進健康的生長和塊根的發育,通常需要每天至少6-8小時的日照來維持健康,所以還是會建議盡量放置在可以照得到太陽的地方,即便放在室內,也是可以使用植物燈,來補足光照不足的問題。
通常只要解決澆水、介質透氣性及光照等問題,塊根植物其實相對容易養,剩下就需要時間來讓可愛的植物們長大、成形囉!
3招把植物變好養
第一招 選擇適合的盆栽與土壤
強調選擇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和透氣性強的盆栽能有效避免根腐。建議使用火山岩、赤玉土、珍珠石、粗砂等顆粒介質,搭配少量泥炭土混合調製成疏水效果較佳的介質,如果一開始不知道如何調配,可以購買市售專用多肉介質直接使用。如果真的爛根了,也可以參考《植物爛根怎麼辦?1個小妙招教你植物爛根補救》。
第二招 控制澆水頻率
塊根植物大多為落葉性植物,也就是說在非生長季節,常常會呈現休眠狀態,休眠時通常只靠自身儲存的養費及水份即可度過,這段時間切記不要給予過多的水分,避免盆土長期潮濕導致爛根及染菌,休眠期間大約一個星期固定給一到兩圈的水,維持介質濕氣避免根系乾枯。
在生長季節,大部分塊根植物都需要較多水份,基本上可以縮短澆水的間隔,大約一週澆水澆透1至2次,但這也必須取決於您種植的環境光照、通風度、介質的搭配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常聽人說的「乾透澆透」。
另外在炎熱的天氣最適合澆水的時間是在傍晚,有的人怕植物過熱正中午澆水或給植物灑水(應該拉黑網或將植物移到陰涼處即可),隔天植物就垂頭喪氣,潮濕的盆土經過太陽曝曬後變成熱水,很容易直接把根悶爛,殘留在葉子上的水珠經曝曬也易造成葉傷,這都是錯誤的澆水方式。
說實在種好植物最重要也最難的一塊就是澆水,所以也才有人說「澆水三年功」,因為每個人的種植環境不同,很難一體適用,需要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慢慢的抓出適合自己環境的澆水頻率,相信每個人都會成為綠手指。
第三招 提供充足的光照
植物的營養器官是葉子,葉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行「光合作用」。
而行光合作用當然需要光,由此可知植物缺光就缺乏養分,就會長不好、體弱多病,長期處於缺光的環境,植物為了爭取更多的光線,就會積極向上、伸長枝條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徒長,徒長會讓細胞拉長造成枝條脆弱,塊根型態也會因此而走樣。
塊根植物建議每日能日照6-8小時,如果在室內種植應搭配植物燈,燈照時間則可控制在8-12小時間,記得要給植物休息的時間(有日夜的變化),因為有些塊根屬於CAM(景天酸代謝)植物,只在夜間涼爽時候打開氣孔吸收二氧化碳,白天時再將二氧化碳轉換成醣類,因此過度的光照反而會降低這類植物養分的合成,影響生長喔!